2025年4月22日,春晖浸染津门。天津大学2024级IMBA与工业工程专业师生,在施亮星教授与吕孟洵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天津空港经济区联想创新产业园,开启《运营管理》课程的沉浸式实践教学。本次参访经过学部老师们的周密策划,通过零距离接触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体系,让同学们经历一场管理学术与实践结合碰撞,感受科技发展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让管理理论在科技浪潮中焕发新生。

参访首站聚焦于联想天津未来中心的三维创新空间。首层"数字文明艺术展"以四十年风云激荡的科技史诗为主线,通过解构式艺术装置与动态数据流,将个人计算机的进化史与互联网浪潮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时空长廊。当师生们凝视着由360度环景电子屏重构的《千里江山图》,触摸全息投影中奔腾的处理器集群,科技对社会形态的重塑力量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跨越技术史与人文美学的叙事方式,让工业文明的脉络在光影交错中徐徐展开。

移步至二层的智能中枢,扑面而来的是算力革命的前沿图景。基于"端-边-云-网-智"全栈智能布局,展厅构建起虚实交融的智能制造沙盘。从AI质检机器人的显微视觉系统,到支撑全球供应链的智能决策中枢,师生们得以窥见算力网络如何重构生产逻辑。特别令人瞩目的是模拟产线中的动态优化系统——通过实时采集12类生产数据,AI算法能在30秒内完成传统需要8小时的排程优化,这种决策密度的指数级提升,彻底颠覆了同学们对运营效率的认知边界。

当步入三层的实体智造场域,理论与实践迸发出璀璨火花。在笔记本智造车间,毫米级精度的六轴机械臂群与视觉引导系统协同作业,每9.8秒便完成一台高端工作站的下线。更令人震撼的是全流程无人值守的"黑灯测试区",基于联想自主研发的LeMES系统,150项核心指标检测在完全黑暗环境中仍能保持99.99%的准确率。这种将精密制造推向极致的技术生态,生动诠释了智能制造从概念验证到工业级落地的完整闭环。

在智慧物流中枢的探秘之旅中,师生们见证了数字孪生技术的革命性应用。高达24米的立体仓库不再是静态的存储空间,而是通过虚实映射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库存周转率与能效比的动态平衡。看着各类型运输机器人自动将不同类型存货有序搬运,我们深刻体会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已从单一的生产效率,演变为涵盖能源管理、数据治理、生态协同的系统性创新。

工厂参观结束后,联想负责人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并针对现代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和大家关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施亮星教授在活动总结中指出:"此次产学研深度参访实现了三重价值的突破。一是通过打破课堂边界,使学子们得以零距离感知产业变革脉动,在真实场景中反思学术知识;二是通过联想搭建的创新生态平台,让青年人才不仅切身感受硬核科技的创新势能,更亲历见证技术革命如何重构企业管理范式;三是通过沉浸式认知迭代,为我们系统思考智能化时代的运营管理创新路径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样本,对推动管理学科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参访的最后,施教授代表天津大学师生向联想负责人赠送礼物。



本次参访让同学们受益良多,构建起了理论认知与产业实践的立体坐标系。当大家凝视着生产线上的数字孪生体与碳流可视化系统,同学们不仅收获了运营管理的具象化认知,更触摸到了中国制造业从规模驱动向智能跃迁的时代脉搏。这种将管理智慧注入科技基因的探索,正是天大经管培养"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要义——在智能革命的浪潮中,唯有深谙技术创新规律的管理者,方能驾驭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