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至14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韩国SK集团联合主办的“SUNNY”青年发展行动内蒙古分团正式开展。本次活动以“绿色转型,青年先行”为年度主题,聚焦荒漠化治理议题,邀请了中韩50名同学参与,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政法大学MBA的王永朝、凌飞灵同学。
活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妇女联合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承办,旨在通过实践、创新与交流,推动青年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营:聚焦治沙议题,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5月8日,营员们陆续抵达内蒙古饭店报到。当晚,破冰素质拓展活动在“可汗厅”展开,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通过互动游戏迅速建立联结,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5月9日上午,开营式在内蒙古饭店“伊克奈尔宫”举行。随后,内蒙古党校副教授刘辛辛以《“一带一路”倡议与内蒙古发展》为题,阐述了内蒙古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紧接着,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王明玖分享了《内蒙古沙化草地精准治理典型案例》,从学术角度解析荒漠化防治的技术路径。两场讲座为青年们理解当地生态挑战提供了宏观视野与专业支撑。

实践参访:从企业经验到沙漠一线的生态探索
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绿色融合:5月9日下午,青年们走进布丝瑰北疆巾帼创业就业基地,参观非遗手工艺品研发与生产流程,并体验盘扣制作等传统工艺。该基地通过“非遗+就业”模式,培训3万余名妇女就业,展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价值。

生态企业的治沙样本:5月10日,参访团先后走访蒙草生态草博园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在蒙草生态,讲解接待部部长王毅秀介绍了“草种基因库+大数据”治沙模式,展示了企业如何通过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实现生态修复;在伊利健康谷,文旅项目运营经理黄成分享了乳产业与绿色牧场融合发展的实践,体现了支柱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的创新路径。


沙漠治理的“中国方案”:5月11日至12日,活动重心转移至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青年们深入库布齐沙漠,参观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基地,实地考察“光伏+治沙”模式如何实现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的双赢。在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副馆长史小燕通过互动展厅与绿光蔬菜大棚体验,普及了干旱区生态修复的科学逻辑。

最具仪式感的环节是“SK生态林”植树活动。中韩青年在“中韩友好绿色长城”项目负责人金虎杰的指导下种植耐旱油树,这片由SK集团自2006年起持续建设的防沙林带,目前已种植450万棵树,形成长28公里、面积3587公顷的生态屏障。青年们徒步沙漠、聆听治沙先锋殷玉珍的“绿色梦想”故事,深刻体会到生态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成果与展望:青年力量驱动可持续未来
5月13日的总结交流会上,王永朝同学作为营员代表,通过课题展示分享了对“绿色转型”的理解。他表示:“内蒙古的治沙经验让我看到科技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中韩青年可以在技术共享与公众教育方面进一步合作。”闭营式上,主办方为营员颁发结业证书,标志着本次行动圆满收官。

此次活动不仅为青年提供了荒漠化治理的实践平台,更通过跨国交流激发了ESG(环境、社会及治理)理念的深度碰撞。中国政法大学MBA学子积极参与其中,展现了法大MBA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商业人才方面的成果。相信这些充满活力的“绿色使者”将带着在内蒙古的所学所感,继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延续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