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第三期数字经济行业社群班开启第四次课程,以“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发展”为核心,带领学员深入行业前沿阵地,融合学术洞察与产业实践。本次课程涵盖标杆企业参访、前沿技术讲座研讨,为学员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认知框架。

一、罗克韦尔中心参访:解码
智能制造
的技术内核
在漕河泾・罗克韦尔自动化净零智造联创中心的参访中,学员们实地考察了数字化工厂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罗克韦尔
姚丽雯经理详细展示了罗克韦尔在汽车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智能化实践。在柔性生产线演示区,磁悬浮小车通过磁场驱动在轨道上灵活穿梭,突破传统机械连杆的束缚,将生产换型时间缩短70%以上,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5%。这种基于FlexLink技术的柔性制造系统,可实时响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已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车型切换零停机的应用场景。
学员们还体验了Emulate3D工业虚拟测试仿真平台,该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工厂全流程虚拟模型,在某电子元器件企业的应用中,提前模拟产线布局优化,减少实际调试时间40%,设备故障率降低35%。在水循环处理系统展区,罗克韦尔与微软合作的生成式AI解决方案引发热议——通过AI算法优化水处理参数,某化工企业实现循环水利用率提升18%,年节水超50万吨。参访尾声,学员与技术专家就“蒙牛企业案例”展开研讨,企业代表分享了光伏直供生产线、碳足迹追溯系统等实践经验,揭示了智能制造从技术落地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逻辑。
二、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参访:探索技术革新的生态逻辑

走进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学员们深度了解该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节点的“1+2”运作模式——以中心为枢纽,联动基金与孵化器,构建“管育转”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中心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12月揭牌以来,已通过公开征集、大赛选拔等渠道发掘860项颠覆性潜力项目。

在未来42超创中心,1.2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聚焦异质集成材料与器官医学两大领域。中心还与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机构共建科技金融生态,推出“颠覆性技术贷”产品,为某量子计算初创企业提供5000万元无抵押融资,助力其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研发进度提前6个月。这种“技术筛选-资本赋能-产业对接”的闭环模式,生动诠释了颠覆性技术如何重塑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图景。
三、漕河泾工业园区:科创生态的活力引擎

园区发展中心大模型项目经理
徐老师给学员介绍了漕河泾工业园区。作为上海科创高地,汇聚超万家企业,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这里构建了“研发-孵化-产业化”完整生态,入驻企业共享技术平台、人才资源,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是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的实践样板,为本次课程参访筑牢产业土壤。并结合罗克韦尔AI发展场景,从产业应用视角分享了以下看法:
·
智能制造
与制造智能的双向落地:
生产过程智能化(智能制造)与产品智能化(制造智能)需同步推进。
·智能人工在传统场景的效率革命:
当下AI发展仍处于技术炒作期,企业不应盲目追逐前沿技术,而应聚焦“智能人工”在现有场景中的落地。
·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场景的价值转化:
目前AI领域对大模型、算法等科学研究投入过热,但需警惕“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
四、李杰教授课程:工业
AI
驱动数字生产力的战略路径

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李杰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与工业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数字生产力”为主题,深入探讨工业AI落地的历史沿革、落地案例和底层思考逻辑。李杰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前瞻顾问、前富士康科技集团副董事长,在课堂上和学员分享了早期和交大合作课题内容以及在中国其它邻域的最新项目。
讲座关键要点:
1.可见和不可见思维——四象限生产力模型;
2.价值思维——煎蛋模型
3.三元思维——问题、过程、目的
五、数字经济社群班:构建“学术 + 产业”双轮驱动的成长生态
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特色项目,数字经济行业社群班以 “知行合一” 为核心理念,关注依托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从数据赋能、模式赋能、价值赋能、生态赋能四个方面驱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和未来产业发展。课程采用教授理论授课与企业深度参访相结合的“1+1”教学模式,往期已带领学员走进海格汽车、协鑫集团等领军企业,完成“商用车智能网联”“光伏电站AI运维”等多个实战课题。
本次参访活动由社群班第五小组“冲浪5G”组承办。(组员:王家璐、许蕾、周丽丽、夏晓坤、周钮冬、何海涛、童玲、李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