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的宁波,有7000多年文明史,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著称。它是海上丝路起点、近代洋务运动发源地。文化之邦必出栋梁之材,商贸重镇必育优秀企业。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智能制造,从家庭作坊到跨国集团,如今宁波企业更是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蜕变,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创新力。
是什么样的基因密码,让这些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破浪前行?是什么样的经营智慧,使得它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又是什么样的创新理念,推动着它们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华丽转身?带着深度思考,浙江大学MBA师生们开启了宁波名企参访之旅。
三重奏:
文化、科技与改革的宁波样本
深入方太:探寻中式管理的智慧密码
ZJU-MBA



参访团首站抵达慈溪,这座因“母慈子孝”得名、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如今已是现代制造业明珠、“中国家电之都”。在这片孝道文化厚土上,诞生了方太,它以极致产品、中式管理模式,在全球展现东方智慧魅力。
参访团步入方太的企业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工业气息,而是浓郁的文化氛围。从企业文化展厅到生产车间,从管理制度到员工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无处不在。这里没有简单粗暴的KPI考核,没有冷漠疏离的上下级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核和“修身、齐家、治企、利天下”的管理理念。

在与方太管理层的深度对话中,参访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方太集团招聘部长高思旭向同学们揭秘了方太成功的五大要素:对创新的执着——让他们从首台深型吸油烟机到水槽洗碗机不断突破,拥有数千项发明专利;对品质的坚守——主要体现在“零缺陷文化”,品质第一,不计成本;对品牌的情怀坚持——“拒绝价格战,只打价值战”,坚持做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品牌;持续优化管理机制——通过与贝恩、麦肯锡等顶级咨询公司合作,不断提升对管理制度和体系的锤炼;最独特的,要属方太的企业文化信仰。方太自2008年起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管理理念。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高部长耐心解答。针对Z世代员工接受儒家文化管理问题,高部长称招聘不强求认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员工感受文化魅力;对“五个一”打卡制度流于形式的担忧,她解释采用积分制且不与考核挂钩;关于晨读,她强调不重形式,松弛管理。

这种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诲与21世纪的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探索,让方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慈溪之行让同学们看到,在全球化浪潮中,最具竞争力的往往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应用。方太的成功实践告诉大家,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完全可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强大动力,东方智慧同样能够在世界商业舞台上绽放光芒。
走进宁波
工业互联网
研究院:
科技创新的智慧殿堂
ZJU-MBA
步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一楼,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智能化的展示大厅、先进的实验设备,彰显着这里作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的独特魅力。

在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访团深入了解了这个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理念和运作模式。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创新孤岛,通过整合技术、资本、人才和政策,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科创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各种创新要素在这里碰撞、融合、升华。


最令参访团印象深刻的是工研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创新实践。在一楼的成果展示区,一项项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技术成果,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从0到1”的突破。这里有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项目,也有与本地制造企业联合攻关的关键技术,更有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产品。通过这种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院帮助众多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真正做到了让科技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科技创新平台正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们是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更是连接科研与市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为宁波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混改新篇章:
华展的破茧成蝶之路
ZJU-MBA

在浙江华展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宁波浙大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浙大MBA校友何国平的解说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地方设计院在市场化改革中的探索实践。如果说前面的参访展现了宁波制造业的不同面向,那么华展则向大家呈现了一个更加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即企业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需要创新实践,华展提供了混改的实践样本。通过引入国有资本(宁波轨道交通、中国铁设)优化股权结构,并逐步向资本市场迈进。
这种股权安排在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体现了国有资本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探索。混改带来股权结构的调整,也带来治理理念、激励机制、发展模式的全方位革新。这为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在新一轮改革的大潮中,那些勇于自我革新、善于抓住机遇的企业,往往能够在变革中获得新生,在挑战中实现超越。华展用发展历程诠释了什么叫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东方智慧。

在华展的会议室里,宁波南门街道办的林锦主任主持了后续的企业分享活动。作为浙大校友,他在开场白中对于浙大学子们的到访倍感亲切,表达了热烈欢迎。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王冠玥介绍了中心情况。该中心2023年成立,专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与转化。2024年3月发布“领航者一号”样机,后开发出“领航者二号”,外观更拟人、运动性能佳,具备多种智能作业能力。中心通过一系列研发工作,聚焦工业、零售等四大场景应用,与联想等知名企业合作推进落地,还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推进教育实训。

宁波芯然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静脉识别技术,总经理徐晨称其安全性高,能解决可复制性问题,防止AI换脸攻击,适应手指脱皮等特殊情况,且政策合规。深圳地铁已应用“刷掌通行”技术,枪械柜等产品嵌入该技术后销往欧美,公司还与比亚迪合作,为仰望车型定制算法。

万卷智能科技是浙大系公司,2023年初在浙大学院研究院孵化,在杭甬设办公室。它专注为企业和政府打造垂直领域“Colleague+ 智能同事”,实现从传统工具到智能化同事的转变。公司代表李天翔分享了规划与应用,其AI智能同事有持续学习私域知识等五大特点,技术路径通过模拟构建AI思维链,实现高效技能培养。

三家海曙区创业企业分享结束后,浙江华展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的何国平分享个人成长经历。他从80年代教育背景、工作分配制度说起,谈到在北京的发展及对现代科技的看法,强调时代变迁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浙大校友感情和沟通的重要性,还提及MBA学习后的职业发展变化,鼓励年轻校友珍惜机会、直面挑战。

接着,海曙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吴鹤立解读人才引进和企业入驻政策。海曙区是宁波中心城区,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便捷,商务成本低,是重要窗口。宁波到杭州高铁最快48分钟,商务往来便利,区内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友好。近年来,海曙区强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业配比,吸引大批人才,形成创业创新热土。吴部长热情表示“我们诚挚欢迎浙江大学的青年才俊选择海曙、扎根海曙,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实现人生价值。”
此次活动让浙大MBA同学们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创业企业的精彩分享,让大家直观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拓宽了商业视野。何国平校友的个人成长经历,从时代变迁到职业发展,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与职业指引,激励大家积极进取。而海曙区委组织部吴鹤立副部长对人才引进和企业入驻政策的详细解读,让同学们清晰认识到海曙区的创业优势与发展机遇,为未来职业规划与创业选择提供了新方向。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所学所悟,勇敢迎接挑战,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