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至2日,2025清华“科创杯”创业大赛科创训练营产学研主题活动在深圳火热开展。
本次训练营旨在为参赛团队提供科技前沿洞察、产业实践对接和政策资源分享,赋能创业项目。两天的活动涵盖孵化平台参访、企业交流、政策解读及实验室探访,为参赛项目成员打造了一场产学研融合的科创之旅。
01
首日活动
走进科研高地,探访产业园区
训练营首站来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参观了研究院展厅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深入了解研究院在数字化、云计算等领域的科研成果。研究院首创的“四不像”创新体制,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科研成果转化融入企业孵化的新途径。

随后,参赛项目来到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参观相关设施及展厅,并与入驻创业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初创企业如何突破资源瓶颈”等问题,创业者们分享了实战经验,共同探讨了市场需求、产品迭代和团队管理的心得。

下午的走进产业模块,参赛团队走进宝安区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链,参观了多家链主企业。在福永智美·汇志园区,学员们探秘网络达人产业,实地观摩MCN机构
()、直播基地及创新商业街区,并通过“宝安优品·梦甄选”展示中心全面了解宝安制造。

在大族激光
()全球智造中心,学员们近距离观察激光切割、3D打印等尖端技术的工业应用,深刻感受到智能制造的变革力量。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大家对高端制造的认知,也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启发。

首日最后一站来到跨越速运集团
(),学员们深入了解了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的运作模式,包括大数据、物联网、AI+视频等技术应用。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案例,为学员们思考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传统行业提供了新思路。

02
次日活动
政策解读与清华实验室探访
8月2日,政策分享专场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信息楼809教室举行。
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代表带来了《2025年度深圳鲲鹏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政策宣讲》专题分享。代表强调,深圳通过“先入库、后支持”机制,联动深创赛等赛事资源,构建“面上宽开+精准培育”的全链条扶持体系,并现场讲解申报流程。
深圳市中小企业志愿服务总队专家刘绮老师在《深圳企业梯度培育政策》专题报告中,深入解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的三级培育路径,强调深圳对符合“20+8”产业集群方向,尤其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战略重点领域企业给予的大力支持。此外,刘绮老师还重点讲解2025年以来深圳各项企业梯度培育相关通知文件。

刘绮
万商天勤(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旸律师带来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监管的体系与重心》专题分享。杨律师通过典型案例,揭示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在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强调平台需建立“训练素材授权-内容标识-投诉响应”全流程合规机制。针对投融资尽调,他提出三大核心:权属清晰、数据合法来源、核心团队稳定,建议初创企业“红线不碰、底线守住”,平衡创新与合规。

杨旸
下午活动伊始,学员们来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该中心聚焦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领域。多位从事新材料创业的学员们就材料产业化路径与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随后,学员们走进海洋工程研究院,参观深圳市海洋工程装备风浪动力耦合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学员们被眼前的大型实验设施所震撼,这里有海洋工程水池、水面射流造风系统、运动光学捕捉系统等先进设备。

作为最后一站,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场AI技术的饕餮盛宴。这个汇聚了空间机器人、智能控制与遥操作等前沿方向的实验室,不仅展示了最尖端的技术成果,更为创业团队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解决方案。
活动结束后,参赛团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科创训练营的活动让我看到科技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创业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