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的创新基因:大学、城市与企业的共生智慧 | 北大光华MBA国际商务方略

来源:北大光华MBA | 作者:北大光华MBA | 责任编辑:Ann
2025.09.15 16:23 | 浏览量:3646
2025北大光华 MBA 国际商务方略
AI&DIGITALIZATION
课堂思辨:拆解创新与 AI 的核心密码
 
Foster商学院的课程以 “无枯燥理论、重案例与实践” 为特色,四位教授从不同维度切入,搭配真实故事与互动讨论,让 “创新” 与 “AI” 不再抽象,更延伸出对学习与思维的深层启发。
 
营销与国际商务系主任Jeff Shulman的课,堪称 “城市创新的活教材”。为探寻 “西雅图为何成为创新聚集地”,他耗时多年访谈数百人,从亚马逊CEO到街头手工艺人,最终揭开答案:华盛顿大学持续输送技术与创意人才,城市则提供将想法落地的土壤,二者双向成就,让创新种子自然萌发。上拆解的本地企业案例,更让 “创新” 具象化。
 
星巴克不只是 “卖咖啡”,而是打造 “第三空间”,洞察人们对 “家与办公室之外的舒适停留地” 的需求,这一精准定位成为其全球化的关键。亚马逊从 “卖书” 起步,借 “书目丰富、标准化” 的特点先建立用户线上购物习惯,再逐步拓展至全品类,印证 “先聚焦单点做深,再向外延伸” 的逻辑;Costco以 “会员制 + 大包装 + 1.5美元热狗” 的组合,让消费者感知 “性价比”,心甘情愿留存 —— 这些案例不仅是商业成功范本,更启发我们:创新的本质是洞察真实需求,而非盲目求新。教授通过 “访谈不同人群求证问题” 的方式,也让我们意识到:主动跨视角探索,才是最踏实的学习方式,打破了 “学习只在教室” 的固有认知。
 
AI 的两面性:机遇、挑战与 “S 曲线” 思维
 
研究战略与创业的教授Suresh Kotha,以一首 “AI创作的歌” 开篇,直接抛出AI的核心矛盾:门槛降低让更多人能尝试创作,却引发 “版权归属”“是否算原创” 的争议。教授还以 “中美电动车转型” 为例,引出 “S曲线理论”:汽油发动机已达技术极限(S曲线顶端),电动车正处于快速上升期,量子计算机仍在探索期 —— 提醒我们:别困于眼前技术,要着眼未来趋势,避开 “老企业难转身” 的陷阱。
 
人机协作:不是 “替代”,而是 “互补”
 
教授Max Kleiman-Wiener的核心观点直击痛点:“AI不是抢饭碗的,而是帮忙的,关键在配合”。他先厘清AI的分类:“窄AI”已成熟,能解决具体问题;“通用AI(AGI)” 仍在理论阶段,但GPT-4已显向 “通用” 靠拢的趋势。教授也梳理了AI的发展阶段(规则驱动→数据驱动→基础模型→生成式AI),并点出其突破关键:数据量、计算速度、算法;更不回避 AI的 “坑”。认错修改后的停车标志、招聘时对女性打分偏低,提醒我们用AI需警惕风险。
 
软技能: AI 时代的 “ 硬通货 ” 与人类的 “不可替代性”
 
教授Jean Choy的课,聚焦 “AI无法替代的人类优势”—— 软技能。她抛出的 “3V法则” 颠覆认知:沟通效果55%靠表情、38%靠语气,仅7%靠语言内容;若和同事对话时眼神飘忽,即便话术再好,也会让人觉得 “不愿交流”。
 
星巴克的真实案例更印证 “人类温度” 的不可替代:一位棕色风格高管曾误解绿色风格下属 “不称职”(开会不说话),实则下属在记笔记、分析问题 —— 这种 “基于风格的理解与共情”,是AI学不会的;即便AI会夸 “有说服力”,却模仿不了 “看着听众、语气随内容调整” 的温度。
 
企业实践:让技术与人文 “落地生根”
 
如果说课堂是 “理论拆解”,那么波音与星巴克的参访,就是 “看创新如何走进真实生产与服务”。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 “技术为人类服务,人文反哺技术落地”。
 
波音工厂:精益生产里的 “智慧与温度”
 
技术智慧:777X的翼展达71.6米,最外层3.5米翼尖可折叠,解决 “无法适配全球多数航站楼” 的痛点;水平翼梁生产线用橙色AGV(自动导引车)拖运重型零件,白色机械臂负责密封、钻孔,既减少人工重活,又提升精度;U型脉动生产线的蓝色激光对准系统,将机翼与机身对接时间缩短一半,替代了传统起重机。
 
人文温度:主通道旁的 “翻身架” 专门翻转767机身,让工人组装地板时不用仰头,避免脖子疲劳;总装区的 “鞍架” 保障工人在飞机上方安全移动,起落架的 “摆动测试” 确保飞行稳定。这些 “为员工着想、为安全负责” 的细节,让 “大工业” 有了 “小温暖”。
 
星巴克实验室:小创新里的 “用户与员工中心”
 
星巴克实验室像 “创新小作坊”,处处是 “从一线需求出发” 的巧思,也严守 “AI不替代情感连接” 的底线 快速创新:有 “测试实验室(beta lab)”,员工可自主用激光切割机、铣床做零件,从想法到原型最快100天落地;高个子员工倒废料桶弯腰不便,有人用硬纸板做托举工具,快速解决痛点;核心团队多有门店经验,咖啡师觉得工具不好用,可直接提修改建议,考核标准不是 “做了多少测试”,而是 “是否提升效率、员工是否顺手”。
 
AI的 “边界感”:过去10年用机器学习做推荐系统,现在5000多家店的汽车穿梭点餐通道有 “门店专属推荐”;2022年后试 “对话式咖啡师”,但最实用的是 “绿点助手” 帮咖啡师秒查过敏原、饮品配方、设备维修指南,替代过去 “翻几百份文档” 的麻烦;虽试用过机器人做重复工作,但最终明确 “跟顾客的情感连接是星巴克的魂”,未来只让机器人干无情感需求的活儿,绝不替代人与顾客的交流。实验室的 “专利墙” 与 “口香糖盒纪念品”(印专利号 USD367766),更让 “创新被看见、被尊重”,激发员工主动性。
 
为期一周的访学课程主题是《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除了课堂授课、企业参访活动外,但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课程部分是案例竞赛。我所在的小组共五位成员,我们需要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数字化转型与AI革命应对战略”的咨询方案。记得第一次小组讨论时,大家竟然出奇一致地达成意见共识,很快完成分工职责。但此后小组作业进度陷入僵局,眼看Deadline越来越近,不得不在Pre前一晚碰头赶工。那天晚上,全组成员重新梳理思路,互相分工补位、埋头冲刺,最终顺利完成了案例竞赛汇报。
 
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团队合作,不只是求同存异,而应该是每个人在差异中寻找互补,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就像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它不是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去迎合他人,而是要在理解不同文化逻辑的基础上,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现在我们小组的成员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这份同学情谊是我此次访学之旅前未曾意想的收获。
 
在西雅图的最后一个晚上,访学团全体同学一起去T-Mobile公园看西雅图水手队的棒球比赛。走进球场时看到,球场像一个巨大的嘉年华:啤酒泡沫、爆米花炸鸡、脸上涂着队徽的孩子、穿着蓝色球衣的人海,四万多人的球场几乎座无虚席。当比赛打出全垒打时,人们互相击掌、拥抱,那种集体狂欢的氛围,让我这个 “棒球小白” 也忍不住跟着欢呼起来。除了享受棒球的魅力,这场比赛投射出美国的体育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育在美国不仅是竞技,更是一场全民情绪管理,它让人相信,再烂的局也有翻盘的可能。
 
这次访学之旅,除了那些美好的见闻,也有一些城市的伤口让我感到沉重。旧金山的联合广场附近,我们看到穿着破旧衣服的流浪汉蜷缩在街角,与几条街外富人区的光鲜亮丽形成鲜明对比;在西雅图的Downtown,高档商场的橱窗里陈列着价值不菲的奢侈品,而街对面的公园里,无家可归的人搭着帐篷准备过夜。这些景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国社会肉眼可见的撕裂,一边是科技和金融进步带来的财富狂欢,一边是底层民众的生存挣扎。我想起光华的“企业社会责任”课堂上,同学们曾经探讨过,商业的价值从来不仅仅是创造利润,更在于推动社会的公平与进步。我们谈论宏观经济、谈论金融工具、谈论企业管理,但所有宏观政策最终都要落在一张张具体的人脸上。作为未来管理者的光华人,不仅要有商业头脑,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追求个人的成功,更要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能力,为这个世界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在访学的日子里,我还看到了好多的 “微小美好”:同学主动帮我捡起被风吹落的衣服,咖啡馆店员对每一位顾客说 “Have a nice day”,太空针塔上与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个绝佳拍照视角而聊起来。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更深切的体会到真正的成就感和成功,不仅仅是用财富或地位来衡量的,也在于你能否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惊喜,给身边的人传递一点暖意。
 
 
教授洞见
张建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组织与战略系教授
在8月份这个西雅图最美的季节,与MBA同学共赴华盛顿大学,见证了“技术认知向管理能力跃迁”的珍贵旅程。从Foster课堂到波音、星巴克参访,同学们展现出超预期的商业敏感与深刻认知:大家不仅见识了美国 AI 在产业界的进展,更感受到 “技术为生活与生产赋能” 的内核。波音的 AI 精益生产守护工人舒适与效率,星巴克的 “绿点助手” 让咖啡师脱离文档繁琐,都体现了AI 成为 “连接技术潜力与人类需求的纽带”。同时,同学们的出色表现也帮助双方加深了理解,巩固了友谊,借用并改动对方教授用AI编写的歌词:Friendship Fostered,Heart Combined。
 
教授洞见
任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教授
环绕在湖泊、雪山、森林中的西雅图是一个多元的城市,有耳熟能详的巨头企业,也有丰富的人文、艺术与文化。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带着对人工智能商业深化的渴望与求知。访学课程围绕AI,从不同维度展开,包括AI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如何从战略视角理解AI并创造企业价值、组织中人与AI如何更好互动、AI时代下愈发重要的沟通技能。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在亚马逊AWS,企业向我们展示强大的技术实力赋能诸多场景与客户;在盖茨基金会,数以百亿的基金正在用于解决贫困、健康、教育等全球根本性问题。参观时触动我的是“科技向善”,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使世界更和谐。忙碌的学习和参访之余,同学们不忘为案例竞赛做准备,深夜的酒店大堂仍能看到他们学习的身影。最终,一个个精彩的商业设计和展示为本次学习划上完美的句号。我们在这迷人的8月尽情感受了西雅图的多元。一周是短暂的,带着收获与回味,每个人继续下一段旅程。
快讯
更多
  • 高金育“金才”,聚力服务金融强国战略 | 2025年上海金才金融前沿专题研修班圆满开班 | SAIF动态
    17小时前
  • 2025年暑期海外学习项目圆满结束——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学子赴剑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开展学术交流
    17小时前
  • 北京林业大学MBA校外导师聘任仪式隆重举行
    17小时前
  • 走进沂蒙山 入梦新琅琊——北京工业大学MBA师生赴沂蒙老区社会实践之旅圆满收官
    17小时前
  • 西雅图的创新基因:大学、城市与企业的共生智慧 | 北大光华MBA国际商务方略
    17小时前
院校排行榜
1
清华大学MBA(经济管理学院)
2
北京大学MBA(光华管理学院)
3
复旦大学-MBA(管理学院)
4
上海交通大学-MBA(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5
复旦大学-MBA(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6
中国人民大学MBA
7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8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9
南开大学MBA
10
香港大学MBA
查看更多
人物
更多
易靖韬 最近发布
院长声音 | 易靖韬:商科教育应体现中国特色,驾驭技术变化,服务企业实践
张菀洺 最近发布
中国MBA网·华说赛专题|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张菀洺老师
倪海英 最近发布
中国MBA网·华说赛专题|专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SAIF金融MBA项目执行主任倪海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