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由
清华
MBA
具身智能俱乐部主办的
“开启人形机器人生产力时代”专题分享会圆满举行。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王鹤博士作为主讲嘉宾,为现场师生带来3小时的深度分享。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海内外高校的师生到场交流。
开场发言
活动伊始,清华MBA具身智能俱乐部副主席、主持人蒲冰(2024级P5班)向到场来宾表达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俱乐部的主张和愿景。她表示,具身智能俱乐部的使命是成为一片沃土,通过服务与链接资源,帮助大家找到同行者,共同培养优秀创业者,携手探索未来机遇。自成立一年以来,俱乐部已吸引超过3,000名学生、教师、投资人与行业从业者在此交流互动。
清华MBA具身智能俱乐部创始主席王明玥(2020级P3班)分享了她对俱乐部未来发展的期待。她指出,俱乐部已与多家头部公司建立联系、汇聚了许多优秀的同学与行业同行者,并积极筹划各类路演、创业营等主题活动。她期待在王鹤博士等从业者的带领下,把握具身智能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将俱乐部建设为全国领先的具身智能社区平台。
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从雏形时代到生产力时代
在主题演讲中,王鹤首先系统梳理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今,人形机器人已走过半个多世纪。
当前,学界和产业界共同期待人形机器人进入
“生产力时代”。王鹤强调:“当人形机器人实现基于闭环视觉输入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能够自主工作、泛化操作,就具备了通用生产力。届时,其产值将超过GDP的50%,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亿级市场。”
国家战略支持:具身智能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5年两会,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一举措标志着具身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具身智能被定义为未来产业,说明传统的工业机械臂和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并不属于具身智能范畴。
真正的具身智能一定是数据驱动而非规则驱动,强调自主性而非简单的轨迹服从和控制。”
技术突破:硬件和智能两端发力硬件
人形机器人当今世界最复杂的智能硬件产品。王鹤表示:“一辆汽车只有方向盘、刹车、油门三个自由度,而一只手就有20多个关节自由度。只有硬件和智能两手抓,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形机器人。”
以银河通用为例,通过全栈自研构建了从硬件到数据再到智能的完整技术体系。在硬件方面,公司推出轮式双臂机器人Galbot G1;在智能方面,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完全基于合成数据预训练的VLA大模型GraspVLA。王鹤指出:“具身智能面临真实数据采集成本高、难以规模化等难题。我们通过合成仿真数据,自建人形机器人‘强化学习+Sim2Real’框架,实现了真实世界的零样本泛化。”
商业化落地: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应用
从商业化应用来看,银河通用已在中关村大融城开设“银河太空舱”体验店,并在北、上、广、深等地药店部署了人形机器人,预计年底将落地100家由机器人全天候值守的智慧药店。这些实践证明了具身智能技术已具备商业化的应用能力。
挑战与机遇:人形机器人未来已来
人形机器人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王鹤指出:“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和硬件。具身智能的数据并不像互联网数据那样天然存在,需要随着产业落地和机器人部署逐步积累。”
他预计,实现通用人形机器人还需要10-15年时间。“这就像自动驾驶一样,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迭代。但我们相信,中国在这个领域具有优势: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务实创新的创业文化。”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已然到来。
活动总结
本次分享会为同学们提供了与行业领军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展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发展及其应用价值。
清华
MBA
具身智能俱乐部未来将继续搭建学术与产业的交流平台,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