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周六晚,复旦大学MBA项目2024级创新、转型与创业(双创)社群举行了“聚创星火·同心启程”启航礼。
9个班级的双创先锋以
“启、承、转、合”为脉络,在共创自画像的脑洞碰撞、名师指路的智识风暴、蓝图共绘的成长约定与晚宴共情的情谊联结中,让创业的火种在这片土壤上燎原。
启·聚心之力:共创一幅画,绿植藏满祝福诗
“启”是破冰的惊喜,更是协作的初体验。启航礼开篇的“连结共创”环节,把“自我介绍”玩出了新花样。
没有预设的模板,小组成员随机认领“五官、发型、服饰”等创作板块:有人为“创业战友”画上充满锐气的眼神;有人为TA搭配一身“冲锋衣+运动鞋”的创业者行头;还有人在画旁添上“AI赛道连续创业者”的标签,当小伙伴们的双手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全场惊叹声此起彼伏。
“原来你眼中的我,是这般敢闯的模样!”一位同学在看到自己的“共创自画像”时,笑着和小组成员击掌,陌生感在画笔的流转中彻底消融。
更具仪式感的是“绿植祝福”环节。每盆植物都贴着专属“祝福签”:“元气满满闯赛道”“学富五车破迷局”“幸运满满拿融资”,同学们根据签上的祝福词随机组队。
“拿到‘喜气洋洋’的小伙伴集合!咱们组以后就是‘创业喜气组’,必须一路开挂!”一句玩笑话,让临时组队的成员瞬间有了“小组归属感”。
这盆绿植不仅是“创新生命力”的象征,更是未来双创路上小组协作的“缘分契约”,让资源对接从“随机偶遇”变成“组队攻坚”。
承·明道之鉴:老师点破“双创突围的战略密码”
“承”是思想的深耕,更是方向的锚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复旦管院大健康创业与人才发展中心主任孙金云教授,深耕企业战略与创业管理领域多年,他为在场社群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直击核心的实战分享。
“当下双创已从‘商业模式创新主导’转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真正的竞争力源于二者的深度融合。”孙老师开篇便点破行业趋势,他结合自己提出的“复合基础观”理论,指出创业者需兼顾资源整合与能力构建,才能突破成长瓶颈。
分享中,他以某企业的“先导式创新”为例,拆解其如何通过前瞻性技术布局构建“多品类、小批量”的差异化护城河,印证了“创新即竞争力”的底层逻辑;又以某企业从“单一产品”到“全产业链整合”的转型历程,诠释了战略聚焦与生态协同的重要性。
“创业不是‘做加法’的盲目扩张,而是‘做减法’的精准聚焦。”孙教授的金句引发全场共鸣。
问答环节,同学们围绕“传统企业转型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技术型初创公司如何设计商业模式”等问题追问,他结合 “从竞争到合作”“从资源到能力”等法则,用通俗的解析给出可落地的思路。
孙老师的分享为我们的创新与创业之路提供了深刻的指导和实践启发,有同学在笔记中写道:“孙老师的分享把战略理论变成了‘创业导航图’,这下方向更清晰了!”
转·绘程之约:让社群成为成长能量场
“转”是规划的落地,更是未来的承诺。孙教授的分享余温未散,双创社群的社群委们也带着社群规划登场,与大家共同探讨社群的发展规划、活动设计以及资源对接等重要内容。
• 知识赋能层:“教授有约” “双创大咖说”邀请业界资深教授名师、校友创业者、一线投资人拆解实战;“标杆企业参访”走进企业等前沿阵地,沉浸式触摸产业脉搏。
• 资源对接层:联动复旦MBA校友网,搭建“项目-资本-供应链”精准对接平台,“资源私董会”让“找合伙人、找资金、找渠道”不再是难题。
• 实践落地层:“内部路演赛”选拔优质项目,接入“导师孵化计划”,让好项目能落地、能生长。
我们要做的不是‘活动群’,是‘让创新、转型和创业更容易’的生态共同体,这份“看得见成长”的规划,让大家对社群的未来充满期待。
合·融宴之谊:夜聊双创梦,星火已成团
“合”是活动的收尾,更是同行的开端。晚餐时分,同学们的话题从“共创自画像的趣事”聊到“绿植分组的缘分”,从“孙教授的案例启发”延伸到 “自己项目的卡点突破”。
有人当场掏出电脑展示计划书,邻座的技术达人立刻支招;有人发起“‘智能制造+文创’跨界工作坊”,瞬间集结了五六个伙伴。碰撞之间,“同学”间也有了“创业合伙人”的默契。
星火已聚,征程正燃。这场“启承转合”的社群启航礼画上句点,但复旦MBA项目2024级双创社群的故事才刚刚开篇。相信那些共创的自画像将成为成长的见证,那些承载祝福的绿植将在协作中繁茂生长。
特别鸣谢本次2024级双创社群活动筹备组人员
统筹组:2024级中文1班 郁婷、2024级中文9班 王国钢、2024级中文9班 周秀燕
筹备组:2024级中文3班 王旭涵、2024级中文4班 汪雨薇、2024级中文5班 许苗、2024级中文9班 邢玉芳、2024级中文9班 郭国志
编辑组:2024级中文1班 郁婷、2024级中文5班 许苗、2024级中文9班 周秀燕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以班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