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
2024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百年校庆是中山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开启下一个百年华章的新起点。
中山大学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办学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如何助力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又当如何在百年校庆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近期在媒体采访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
中大如何助力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和策源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
高松说,中大将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广东、联动港澳、服务国家,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2023年11月12日,由中山大学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正式揭牌。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尤其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
高松认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要
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要有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有广泛的带动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
首先要
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争取产生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大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供给;
其次要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再次要结合国家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
具有广泛渗透性、带动力的领域前瞻布局,超前引领产业变革。
当前,广东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结合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助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他带领的团队于2023年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实现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突破。
中大目前已形成了
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
近五年来,中大科研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
5179项,同比增长
47.9%,集中受理期立项数
连续八年全国排名前三。
近五年来,中大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立项
97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
3.7%,2021年至2023年
连续三年超过40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十四五”以来,中大年均科技合作企业
1150家;与企业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
3.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在创新药物、生物疫苗、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能源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高价值科技转化成果。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深入开展陈皮研究,推动产生高价值科技转化成果。
新的一年,中山大学将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继续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学校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面向广东人才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学校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办学,三个校区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学科布局分别与广州“3+5+X”、珠海“4+3”、深圳“20+8”的产业布局相对接。学校将结合广东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人才需求,继续结合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学科布局,以高质量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大高端人才供给力度,助力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二是面向广东科技创新需求,找准协同创新的结合点。
学校将前瞻结合广东的科技和产业布局来开展前沿基础和未来技术研究,继续大力支持科技攻关,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广东创新驱动发展。
学校将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广州南沙科学城推进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服务能力;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推进位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中大谱仪的建设和运行;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加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新工科和新医科建设,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相关研究机构和大科学装置的联动,进一步推进“医工交叉”。
三是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提高全面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将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广东“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的部署,深入推进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围绕“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的要求,加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推进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部署,进一步推进岭南文化研究;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广东”的要求,继续提高附属医院诊疗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四是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办学,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
学校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一重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国际化办学。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强与港澳联动,继续推进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的建设。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的高水平国际合作,更好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中山大学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人才。图为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吴志刚教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中大如何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着力在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推进一系列工作。
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
一是继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丰富培养路径,进一步做好“101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继续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平台的育人功能,鼓励学生尽早接触和开展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研究。
二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营造潜心教书育人、静心专注学问的良好氛围。
三是继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要勇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使命,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更好对接地方产业布局,探索合作模式创新,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提高技术攻关能力,通过全链条系统化改革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