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海大学MBA中心主办的“新质生产力与MBA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研讨会聚焦热点,汇聚学术界与企业界的见解,共同探讨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下,企业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以及MBA教育如何适应并引领变革。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大学副校长、MBA管委会主任聂清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与挑战,上海大学MBA中心始终面向时代发展、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不断思考MBA人才成长的底层逻辑和培养范式,持续创新MBA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工具,让MBA中心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胜任未来商业领域的挑战。MBA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企业的参与,高校与企业应该更多双向奔赴,互为支撑,形成交流机制,共同发展。同时MBA会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借助上海大学综合型大学优势,加强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视野;加强与企业联动合作,推动MBA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大学MBA中心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于晓宇教授介绍了研讨会的背景,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三个“新”上:第一个“新”是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第二个“新”是新的生产工具,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提高了效率和品质;第三个“新”是新的价值主张,企业和企业家需要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及时回应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MBA人才。此次研讨会在这一背景下召开,也是沪上首个MBA教育领域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讨,期待与学者专家、校友和企业家,展开多维度的全新探索,结合上海大学MBA的高质量发展,一起推动新质生产力在MBA教育领域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智库管理办公室主任卢超教授认为,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当代情景下的新认识。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内驱动力,旨在通过科学技术、生产要素、产业的优化组合,实现生产力的新的质的飞跃。同时,随着企业由重要的创新主体到技术创新主体再到科技创新主体定位的变化,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BA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关注:一是关注数据、创新等新的生产要素,而非拘泥于传统企业所倚重的人、财、物;二是关注大学科技园这样的载体,将高校优势与MBA人才培养有效链接;三是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导向及其背后蕴藏的系统化思维,加强对政策和战略思维的训练。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赵红丹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彰显了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对于创新而言,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和新赛道,不断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对于高质量而言,需要充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推进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要有强大的人才支撑,MBA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考虑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学员个人成长等三个层次需求的融合,努力培养掌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具备可持续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质人才。
上海大学郭晓川教授表示,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管理结构带来全新的挑战,包括管理逻辑和管理范式的变化,这是以企业家认知为核心的主动式管理体系。MBA教育也应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从课程逻辑、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同时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思考MBA教育工科化。
上海大学MBA中心资深学术顾问孙大宁教授认为,企业家不是教出来的,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实践中来的。但是MBA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是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企业家都通用的关键能力。人工智能的概念在很多年前就有了,chatgpt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海量的数据和程序性的过程,但是如何确定问题、问对问题、鉴别答案,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郡禾资产管理联合创始人、MBA企业导师李浩翔提到,在产业创新方面,规划往往是慢于市场的,创新是很难进行计划的。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只要发展市场经济、维护法制、保持开放,生产力就会迅速增长,创新能力就会随之迸发,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发展质量也会稳步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MBA可以借鉴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与做法,李总以跨国企业全球管培生计划为例,分享了企业对于年轻人才的培养,通过在不同国家和部门岗位的轮岗,大部分年轻人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上都比较突出,同时在开放性思维、信息收集、甄别和分析能力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这些人才特质是企业在复杂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上海大学MBA中心学术主任任永平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的生产力、科技赋能的生产力、高质量的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而最根本的生产力还是人, MBA应该培养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具体从三个维度进行转变:第一个从教学内容上,将从经管知识教育型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从培养目标上,职业经理人的教育要转变为创新创业者的教育;第三从培养模式上,专业性的人才培养转化为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从风险规避性人才转化为风险担当性人才培养。
绿度股份董事长、2008级MBA校友邹晓明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首先,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其次,向“新”而行,是主攻方向。积极推行“产业数字化”毫无疑问将是延链、补链、强链的有效途径。再次,以“新”主导,以“质”为胜。最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邹总表示企业将继续坚持数据服务产业,让数字服务有温度、产业赋能有深度、新质提升透明度,同时积极对接学校,期待共同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国药控股上海销售总部财务总监、MBA企业导师吴轶伦表示,MBA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可以结合上海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做出MBA的特色与品牌,形成差异化,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加入,形成良性循环。
腾讯数字专家、MBA文创产业导师曾佳欣认为,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新、质、生产力三位一体,既要独立创新迭代又要相互联动,有底层的生产力的能力建设,还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再到不断创新的能力。腾讯等互联网大厂作为技术背景强大的企业,非常重视微创新的能力建设。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新平台、新应用和新案例上的一个微创新。而这些创新需要有创新性的人才。从企业的角度,希望MBA培养的是有创业思维的人才,具备信息搜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突破边界的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期待上海大学能够培养这样的跨界创新人才,在底层知识架构之上,有针对行业的设置,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具有优势。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薛奕曦副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从技术上讲,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的技术,这些技术背后其实都体现了产业。MBA的培养要从培养职业经理人转向培养企业家,以行业价值思维为导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横纵结合的交叉型管理人才。
联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MBA企业导师、上海大学校友刘艳认为,作为研发生产型企业,新质生产力更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人才画像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MBA人才培养应该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同时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作为驱动力,这种创新不只是在产品,而是全产业链的创新,需要具有战略思维和全产业链观的人才。企业可以与高校通过案例等方式,加深了解与合作,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此次研讨会作为沪上首个MBA教育领域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讨,开启了如何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MBA人才的讨论,并引发企业界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共鸣,触及企业界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